常年奔走在深山密林间,守护辐射环境安全为人民
发布日期:2023-01-29 信息来源:字号:【 大 中 小】
华东地区铀矿大多分布在大山的深处,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。随着时代的变化,目前这些矿山大多已经进入了关停或退役阶段,但维持维护工作仍需要持续进行。为了持续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,不断有监督员常年奔走在大山深处进行环境监督,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(以下简称华东监督站)的余谦同志就是其中一员。
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,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坚持一步一个脚印,扎实推动解决矿山环境问题,满足周边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。
相逢于“末路”,用“心”去守护
2016年,华东地区某矿山因改革需要进入停运维护阶段。这一年,余谦刚从核设施监督转岗到核技术利用监督。刚一到任,他第一时间就与同事来到矿企调研检查。
此时矿上已无往日繁忙,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的荒地、停滞的设备,斑驳的红色标语,偏远的公共旱厕,矿区的一切都透着浓浓的年代感,隐藏不住今日沉寂。相较于设施、设备的陈旧,余谦更为关切的是这里人“心”的不安:“矿停了,效益不好、人才留不下了,辐射环境安全会不会有问题?”
余谦了解到,涉及到关停的矿点多、远、散。不少矿点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开采,环境保护基础薄弱。“如果出现问题,让青山绿水受到污染,周边老百姓的健康将受到威胁”的念头始终萦绕在心。他多次向身边年轻监督员讲道:“习近平总书记时常告诫我们,要以‘时时放心不下’的责任感,踔厉奋发、担当笃行、建功立业,越是‘难’的岗位越是承载着人民的期盼,要是能在这片土地上可以做点事,就无悔青春了。”
直面“老大难”,积极推动历史遗留问题解决
做好安全保障,必须直面“老大难”的历史遗留问题。比如,个别老百姓在矿点附近圈地盖起了房子。他们不知道的是,那里的辐射水平较高,并不适合居住,需要拆除。
老百姓不理解,“建好的房子凭什么要拆?”余谦选择了迎难而上,在完成日常工作任务之外,他“自我加压”,赴现场踏勘了解具体情况,当好信息员;他坚持深入群众,主动找当事居民座谈了解情况,宣传法律精神,当好普法员。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以及和群众心贴心的沟通,他明确了问题的症结所在。
针对问题症结,余谦及时向领导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。与所在省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工作研讨和交流,通过督企督政、帮扶指导等多种方式,历时近3年,将这些“硬骨头”一个个“啃”了下来。老百姓理解支持了,房子也主动拆除了,场地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。
脚上有土,心里有谱,筑牢汛期安全屏障
每年的汛期是关停矿点环境安全的薄弱期。脚上有土,心里有谱。余谦将汛期检查作为每年的行动必须项。汛期往往叠加暑期,大山里要么酷暑闷热,要么风雨交加。余谦和他的同事们头戴草帽,脚穿雨鞋,穿梭在山林茅草间,队伍中的第一个人还要手持木棍,做好“打草惊蛇”的工作。他们被调侃是最“土”的监督员。而余谦觉得这份“土”气正是做好这份工作所需要的必要气质,光听报告不到现场是无法了解真正的情况的。所以无论矿点多偏远,路况多恶劣,余谦都会坚持检查到每一个矿点。
一年夏季,连日的暴雨导致某矿区遭受洪灾,泄洪渠超负荷运行,有溢出的风险。余谦了解到相关情况后,当晚实在睡不好觉,心里一直想着:“得马上行动,让大家重视起来,把问题解决在萌芽。”他向领导报告情况后,立即放下手头工作,前往灾区协调处理问题。到了矿点后,他督促业主组织人力加固排洪渠堤,协调启用应急备用设备增加排洪能力。经过连日奋战,问题终于得到了妥善处理,环境安全也得到了保障。回到家中,妻子心疼地说:“你看你,这一趟出去都黑成了炭、瘦脱了相呢!”
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余谦和华东监督站的每一位监督员,矢志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,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当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。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,让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实践生根发芽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遍地开花,人们在高质量发展中过上更健康更幸福的高品质生活。
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
2023年1月18日